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观沧海

【原文】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文体】

古体诗

【主题】

壮志豪情

【字词注释】

[ 1]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 2]临:来到。

[ 3]碣:耸峙的样子。碣: jié

[ 4]何:多么

[ 5]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澹: dà n

[ 6]山岛:指碣石山。

[ 7]竦峙:高高耸立。竦: sǒ nɡ峙: zhì

[ 8]萧瑟:形容树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 9]洪波:巨大的波浪。

[ 10]星汉:银河。

【作者简介】

曹操( 155年~ 220年),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原文翻译】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茫茫大海的景色。浩瀚无垠的海水动荡不已,巍峨的碣石山昂然耸立。碣石山上树木葱茏,各种各样的花草丰盛繁茂。秋风瑟瑟作响,滚滚波涛连天涌起。日月运行,宛如从大海中升起和坠落;银河光辉灿烂,好像从海里腾上天空。我非常庆幸啊,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诗歌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的途中。汉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成为当时东北方的严重边患。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夏北上征讨乌桓,于当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即,九月胜利班师回营,途中经过当年秦皇、汉帝曾登过的碣石,不免激发兴趣,以胜利者的姿态登顶,抒发无限感慨,后才有《步出夏门行》这组乐府诗。

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性格爽朗直率。这次乌桓大捷,对曹操巩固北方有巨大的作用。后方稳固,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师南下,以期实现他一统中国的宏图志愿。而《观沧海》正值曹操意气风发、无所不可为的胜利时刻,其夙愿一步一步接近,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军事家的得胜之际,都促成曹操跃马扬鞭,登山望海,他将自己难以平静、激越奋发的斗争精神融汇到诗中,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苍劲雄浑的佳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地点、方位、对象,起得很平稳,没有景物之美,也未点明人的出现,却使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傲然于世、策马飞驰的曹操,居高远望,飒爽雄姿,英气勃发,踏天下于脚底,握万民于掌中。“观”字,凝练神化,蕴意深长,统领全篇。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望见苍茫大海,会有怎样的心境,此处设下伏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远眺这苍海,从大处落笔,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魄。大海无边无垠,远比想像中的让人惊奇、叹服。“何”点明那种意外的感慨、惊奇。动态的海景,静态的山岛耸立,相互映衬,大海的威严与辽阔,诗人的倔强坚定似乎都全在此景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大海的雄浑交相辉映,正是一片生意盎然、郁郁葱葱,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的视线从山岛回到海面,正面铺写大海,写出海上另一番景象。萧瑟的秋风掀卷着海浪,声势更加令人惊心动魄!耳畔伴有呼啸秋风之声,惊涛拍岸之声。“洪波涌起”的“涌”字尤为出彩,一浪一浪的海水争涌而出,在茫茫无际的天水之间,把天空重墨渲染。

以上六句着力描绘海水和山岛,由“澹澹”的动态,“山岛”的静态,再写到“草木”的静态,“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笔调抑扬顿挫,高潮迭起,景象的扩大,是诗人真实内心世界的形象外化。这一层全是实景描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歌的第三层,也是全诗的高潮。星光灿烂的银河,布满天空,它那远远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般,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垠,壮观极了,这样的宏伟意境,也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大海是这样的胸襟广阔,站在大海边,烦恼、浮躁、斗争,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附文,却蕴含他为能得胜而归而感激天助,却又似以海喻己,豪情满怀,蕴意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