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对所读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感”和“读”互相作用,不可脱节。“读”和“感”的结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一、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二、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

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特点或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所读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感发点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联想和引申的材料。

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苦难的礼物

――读《童年》有感

徐州市西苑中学 尹梓凡

“又一场噩梦。”生活对于可怜的“你”来说,就是如此吧,恍如跌进了黑暗的万丈深渊,祈求着睁开眼睛却发现这竟也成了奢望,无奈地游走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缘。

当你的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狗一样的冤屈着龇着牙,你的外祖父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时,我知道,躲在炕炉上的你将脸静静地埋在双膝间,努力地调整着急促的呼吸,尽管你的身体因惊惧而不住的颤抖,你的害怕,你的惊惧,你的呼喊在他们牲畜一般的打斗中轻轻地沉淀下来飘散在迷茫的空气中。他们忘了你还很幼小,忘了你有着与他截然相反的纯净的心灵,他们的自私与残暴甚至不能“施舍”给你一个记忆,一个美好的记忆。我同样记得那时的你,当你看到善良的外祖母无故被暴怒的祖父打骂,你望向父母时那柔软得如花瓣的心疼目光。你紧咬着下唇,你的手紧紧地攥成了拳头,你瘦弱的身躯在昏黄的灯光下战栗着,你望着外祖父几乎要吼出来了:“为什么?”你不懂,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一切的暴行,都用“愚昧”胡乱地封住了口。

你痛苦,可你却并不孤单。你的外祖母善良勤劳,有着海一般宽阔的胸怀,她的笑,像阳光一般笼罩着你,尽最大的努力在你的生命里注入醉人的温暖,是她,把你从黑暗引领向光明,从混沌的噩梦中唤醒,用感恩的目光享受珍贵的幸福。乐观纯朴的小茨冈,那个调皮的孩子,你还记得他吗?他虽然在你的生命中仅占有短暂的一瞬,可那一瞬却留在了你心中,永远,永远。他给了你一个朋友的关怀,一段纯真的友谊,一次心灵上的安慰。还有正直的格里戈里,潜心研究的“好事情”,我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有了他们,你也会微笑着承受一切吧!他们是苦难的礼物,也送给了你礼物,使你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善良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有了善良,有了勇气,有了力量,即使是苦难也会创造辉煌!我们相信,噩梦总会有完结的时候,亲爱的阿廖沙,就像你说的“让暴风雨更猛烈一些吧!

【点评】文章开篇引用《童年》中的语句,奠定了全文写作的基调。主体部分把概述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结合起来,情感丰富而真实,流露出对阿廖沙的同情与怜悯之情。对外祖父、外祖母、小茨冈等的简单介绍,是正义与邪恶势力的对比,结尾的呐喊更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