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文句有表现力

【写作指导】

在中考作文中,要想取得高分,除了具备审题准确、立意新颖、结构严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要有文采。语言有文采,除了体现在推敲词语,词语的灵活运用外,还体现在文句有表现力上。如何使文句有表现力?可以采用以下手法:

一、 巧变句式法

灵活运用句式,不仅可以摆脱单调刻板的语言模式,还可以使思想表达得准确、生动、活泼。灵活变换句式,要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根据表达的效果,选择恰当的句式是“有文采”的一种表现。

二、 善用修辞法

文欲惊人辞欲巧。语句有表现力最有效的方法当数修辞。用比喻,形象生动,文采顿生;用拟人,情感浓郁,栩栩如生;用排比,句式整齐,气势恢宏;用疑问,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不过,考场上用得最多的莫过于比喻、排比,而且常常是综合使用,构成漂亮句子或精美语段。

三、 旁征博引法

在作文时灵活引用诗词佳句、名人名言、箴言谚语,典型故事、有代表性的看法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为文章增色添彩。

四、 幽默诙谐法

老舍说过:“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轻松活泼、趣味横生,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睿智,增加语言的灵动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五、 哲理渗透法

好的语言不仅词句优美,更要富有内涵、哲理,它应发人深思,启人心智,引领心路。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小说,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

以上几种方法可谓各具特色,诚然,一篇佳作要“有文采”只靠模仿他人的技巧是不够的,应从中领会其妙处,在继承中创新,掌握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方面,应多读点名家名篇,读点历年中考满分作文、报刊杂志,以资借鉴;另一方面,作文中要设置“亮”段,将有文采的地方集中展示,引起老师重视。

【满分佳作】

快乐的源泉

随州市一考生

有道是,人生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有时旋涡四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汹涌澎湃,有时一帆风顺。航行在这样的河流上,谁希望自己像杜甫那样一生辗转流离谁希望像屈原那样被放逐流亡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之舟平坦顺畅。可是,奇怪的是,每当我回首学习生活过的日子,最使我刻骨铭心的,最让我感到快乐的,却是那些在痛苦中熬过的日子,那些与困难抗争的日子。

难道痛苦真的是快乐的源泉吗是的,我相信

曾经从书中知道屈原因放逐而成《离骚》,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文王拘而演《周易》,而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成就了他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我似乎看到了困难之后那绚丽的光环,荆棘之后那青青的草地,于是我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既然老天“行拂乱其所为”,那么他必将“增益其所不能”。

在阴云密集的日子,我曾经迷茫过,恐惧过,痛苦过甚至绝望过,但面对困境,在对逃避、退缩、投降、抗争等不同态度上,我选择了抗争。我仿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挣扎,海水浸透了我的衣裳,海风吹皱了我的脸庞,但我一刻也没有放弃斗争的信念,最终风浪停了,海水静了,我如愿以偿地到达了胜利的港湾。现在回想起这些,都让我激动不已,当年那些苦涩的泪水,如今却成了我回味品尝的美酒;当年那些带着血迹的拼搏的脚印,如今却成了我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那些痛苦的经历似乎成了我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凭着它,我走过的每一步都那么踏实,每一分收获都那么坦然,因为我明白那是我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胜利。

忘不了风雨过后破土新发的笋芽,忘不了那搏击海浪之间的海燕,忘不了努力拼搏后那一张张优异的试卷,更忘不了自己灿烂的笑容,想起这些,我竟然有一种流泪的冲动,那才是快乐的极致啊。我相信,这大概就是生命之本色吧——风雨过后定有彩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会高扬拼搏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去拥抱快乐的朝阳

【师生点评】

生:作者很善于使用比喻手法:“人生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这个比喻句好像一条主干,一以贯之,随后延伸出新的比喻。这么做,不仅从结构上衔接了上下文,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生: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出“痛苦是快乐的源泉”,这是因为,他面对痛苦和艰难,通过顽强拼搏、挑战自我,获得了难以言表的快乐。主题得到了升华。

师:文章不仅以鲜明的主旨和散文化的流畅结构吸引读者,更是以思维的理性的从容来感染读者。这中间包含的人生哲理,是作者的感受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学习,表达出的。相信每一位读过本文的人,都会有所启发。

师:文章中的哲理,是智慧之花,是思想的结晶,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悟中提炼凝缩成的。中学生写作文总是觉得哲理很深奥,甚至有些神秘,不易穿透,这其实是误解。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哲理,都孕育在个别而平凡的事物之中,就像金矿埋在沙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生活的矿沙中提炼哲理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