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中秋节从远古走来

中秋节源于远古,见于周,名于唐,盛于宋,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又辐射到周边国家,成为国际节日。

古人重太阳,也重月亮。满日天天见,盈月不常有,每当十五月圆都要祭拜,禳灾,祈福。尤其是八月十五,月亮(离地球最近)最大,最亮,更要祭拜。形成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以后逐渐由统治者,下延至黎庶,八月十五隆重祭拜月亮成俗。随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树等神话故事的加入,月亮有了情感,有了生气。八月十五的圆月,举头遥望,人、物隐约可见,有亲切感,更受喜爱。时间推移,人们祭拜意识渐淡,观赏圆月,希望团圆的意义成为主流,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其实,嫦娥吃不死药,升入月宫,和丈夫生离,不能团聚,表达了人们痛惜之情,正是从反面说明了月圆人应团聚。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应即此之谓。

中国夏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一直到了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的记载。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形成规模。至明清时,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阖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唐朝强大,宋朝经济发达,对周边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中华文化亦随之辐射,喷发,中秋节同许多习俗、节日传播到东亚国家,中秋节也成为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韩国等国的传统节日。我真为中华民族骄傲,不但把科技献给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且把节日奉献给周边国家,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把饼赏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其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较多。

唐宋以后,中秋节成为文人吟咏的重要题目。

唐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情诗,月圆人未团圆,情人相思,心何以堪,痛哉!

一个“生”字绝妙,赋予圆月生命、活力,非“升”字可比。我真佩服古人的炼字之功。迄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词句,广泛使用。

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述志兼怀念弟弟的名篇。中秋之夜,面对圆月,明写月宫,暗述志向,感叹大志难展之余,思念远处的胞弟。两地相隔,不能相见。无奈,作者自我排解,“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慰遗憾!后者为人熟能详的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自李白的《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自牛僧孺的《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感叹作者借转成句之妙。

唐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一首怀念弟弟,厌烦战乱的诗作。作者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唱诵至今的名句。

中秋节——像一股仅能滥觞的涓涓细流从远古走来,沿途吸收各种元素支流,逐渐形成滔滔巨流——我们今天的中秋节。

让我们共同“举杯邀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