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我们的心近了”作文指导

请以“我们的心近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②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审题的难度不大。

但是这一篇文章“出彩难”,出新、出彩有难度。如何写出精彩,展现亮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审题

题目的关键词是:心近了。范围是:我们。这里的“我们”可以是亲人,可以是师生,也可以是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当然,也可以是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如我与一只小猫,我与一颗小树,等等。如:不是指一个人,而是多人――我与老师、我与朋友、我与亲人等“人选”,但要出新、出彩,还可以考虑到是――我与动物、我与植物、我与环境等。

心:切不可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上,而是“心”的交往――思想、情感之间的交流,写认识、说情感、谈体会、表感悟等,可以成为下笔的立足之点。近了:这其中有一个由远到近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的心近了,要表现出理解、认识、好感的心路历程。

二、 选材

选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的人和事作为材料,如你和家人之间的,你和同学之间的,你和朋友之间的,你和邻里之间的,你和师生之间的,你和陌生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你和自然之间的,你和动物之间的……要尽量选真实感人的材料。或选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或焦点,热点问题来切入,如体育运动会等。也可以通过叙写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表现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人民正在与世界各国人民拉近心的距离。很明显,从虚的抽象的角度选材,文章更容易出彩。

三、体裁

“我们的心近了”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以叙述来表现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我们可以借助其它文体――书信、演讲稿等,来直抒胸臆,好的文体的选定,更有利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还可以借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为文章出新出彩,增设亮点。特别是善于运用描写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会使行文妙笔生花。

四、视角

可以发挥想象,推想人们将来心灵如何靠近,未来世界如何和睦相处,表达对和平美好的向往;可以从动植物的视角出发,写人与其他生物也可以心灵相通,展示它们的灵性,赋予它们以人性的活力、品性等。

五、感悟

通过“小人”、“小事”挖出新意,抒写自己的独特感悟。如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等拉近心灵距离,得出心近了能化解人情冷漠、架起友谊桥梁、构建邻里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心近使距离产生美等感悟。

【同学佳作】

我们的心近了

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花花世界,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和他们都是上帝撒下的苗苗。他们落在了沙漠山地,而我们有幸落在了肥沃的田地。大家同样生长着、生长着……

七岁,我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漂亮的衣服,营养的早餐:油条、鸡蛋和豆浆。我们背上花花绿绿的小书包,坐上爸爸妈妈的车子,安安稳稳地来到学校,打开书包,打开书本,跟老师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七岁,他们睡在冷冷的被单里,早上睁开眼,面前是补丁的衣服,无味的早餐:糠米、开水和窝窝头。他们扛起重重的锄头和铲子,坐在爹娘的推车里,颠来颠去地来到田里,拿起锄头,跟爹娘喊:“嘿呦,嘿呦……”

我们看见山里的照片,志愿到山里扶贫;他们看见城里的照片,发誓一定要走出去。

十四岁,我们在校园里谈笑风生,青春朝气从我们身上散发。春天有郊游的欢乐,夏天有游泳的欢笑,秋天有风筝的漫天飞舞,冬天有圣诞的祝福安康。当然,我们不忘七岁的志愿,包起曾经喜爱的衣服,装好用过的书本,看救灾的车辆驶向远方,带着我们的祝愿,我们的希望。

十四岁,他们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热情与希望从他们的身影中透露,春天有青山绿水的清新,夏天有散步花丛的彩蝶,秋天有饱满金黄的庄稼,冬天有围着火炉的温馨幸福。当然,他们也不忘七岁的誓言,捧起捐来的书本,裹上捐来的毛毯,点燃蜡烛,在黑夜中苦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望着送粮远去的车辆,带着未来和希望驶向远方。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来到山区,带去了光明和财富,我们笑了,他们也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来到城市,来的还有动力和惊喜,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城市更美丽,他们笑了,我们笑了,我们大家的心近了。

我们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同样的蓝天白云,同样的心“扑通!扑通!”我们的心近了,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山里的孩子需要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本文借“我们的心近了”这一题目,将乡村生活的“他们”与城市生活的“我们”进行对比,写出了同一蓝天下不同孩子的成长命运和美好愿望。写作的视角能延伸到关注乡村儿童、关注中国农村、关注希望工程这么大的主题,立意确实不凡。

写法巧妙。这是本文的又一亮点。一篇文章处处运用对比,处处又在比较中渗透着作者的观点、作品的主题。文章在对比中展开,在对比中升华,文笔确实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