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走上辩论台

【写作指导】

这次写作是写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劝告别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见解去处理事情。 这类文章的最大的要求就是:树立一个明确的观点,让人看了后会心服口服。

要树立自己的观点,有几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和道理,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叫做“立”,就是树立正确的观点;另一种是:通过一些事实和道理,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这叫做“破”,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也有人喜欢边“破”边“立”、破立结合,这就像同学们在辩论时一样,既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又要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

要想使自己的主张很容易地被别人信服、接受,首先,自己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自己先要站稳了立场,这样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说得摸棱两可,甚至转移了阵地、目标。这就是习作要求的第一项: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观点要鲜明正确。

其次,辩论的时候同学们就明白了,只凭气势、声势压人是不够的,那顶多让别人口服,不能让别人心服,有时还容易造成矛盾。要让人信服,就得摆事实、讲道理,这些事实和道理都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的,“事实胜于雄辩”,铁证如山,就不怕别人不信服了。这就是习作要求的第二项:有理有据,材料充实,令人信服。

习作要求的第三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这是写文章时,几项常规要求中的一项,格外提出来,是让同学们格外注意,跟别人讲理更得注意把话说得有条不紊,既清楚又明白,否则容易形成误解,就影响文章的说服力了。

【同学习作 1

上网利弊,事在人为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我们中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详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青睐。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色情,这类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

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中学生的自制力和网络的吸引力,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 20%,英国为 15%,中国仅仅为 2%这惊人的对比,充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

但网络好象刚出生的婴儿,谁也说不准,他长大后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还是社会的蛀虫?但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教育、指导,他才会长大成人,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但若是像现在这样,抑制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婴儿扼杀在摇篮里吗?

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受到不良影响的并非全部,毕竟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全都是网络的因素。若干年前,毛泽东曾经说:打开窗子,清凉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也可能飞进来,但我们不能为了拒绝苍蝇,就不开窗子,不让清凉的空气进来。这个比喻很恰当、很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谁都不会因噎废食的。

后来我们使用了纱窗,就既拒绝了苍蝇,又能吸收清凉空气了。所以事在人为呀!上网的利弊取决于个人的行为,只要我们不靠近那些沉溺人思想的网站,合理安排好时间,自然也就不会受到不良影响了。

所以上网利弊,事在人为。 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那肯定是利。

【点评】这篇议论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先从网络的种种优点说起,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接着再摆出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观点,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批驳对方的观点,有破有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尾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同学习作 2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这显然不是。正如苏轼所说,一座山,从不同角度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一千个人看,会有一千个不同景象。所以我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哪个图形与其他两个不同?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这道题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可再想一想呢?选三角形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只用直线构成的图形;选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只用曲线构成的图形;选半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直线和曲线围成的图形。瞧,这道题就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

如此看来,拘泥于事物“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也是极没必要的。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的感悟;同样一件事,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或许最终结果都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拿毕加索的画来说,印象派权威说是稀世之作,唯美派专家说是垃圾。说他们正确也对,说他们错误也有理。可以说,他们既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连毕加索的画人们对它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

世界是多元化的,从不同角度去判断和衡量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结果。所谓的正确答案总是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答案,只是有条件或条件限制下的答案。答案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情况下所谓的“正确答案”。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在不同时间走过同一条河,因为河水是在不断流动的,每秒钟都在变化!

由此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止一个!

【点评】文章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作为题记,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简洁有力地提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止一个”,然后以图形和毕加索画的例子来阐述观点,以理服人,最后总结归纳,再次点明观点。全文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同学习作 3

我对克隆人的看法

我反对克隆人。

19967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的克隆出了一只小羊。这只羊叫做“多莉”。自从“多莉”出生的那天起,关于他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因为,人们想,既然可以克隆羊,那么克隆人会怎样呢。其实,“多莉”的降生已经宣告了克隆技术的巨大突破,科学家认为,克隆人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障碍。所以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克隆人。

一些科学家认为,克隆人是大势所趋,支持克隆人类。他们看来,克隆首先是合法的,而且是必须得,因为这一领域要发展要更受关注就必须克隆人;要是在克隆上出现了问题,那也是科学研究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应当对克隆这一行为做出指责,即使是自然生育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大多是不良变异;同时,克隆人会给医学带来巨大的突破,其中存在的商业前景十分巨大。

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包括我在内大多数民众反对克隆人。

首先,那些支持克隆人的科学家的观点有错误。就第一点来看,克隆人的合法性仍然是个问题(除非你克隆自己)。也就是说,你要克隆谁,这个被克隆者是不是愿意的,假如他不愿意就不合法。更重要的是,克隆这个技术,如果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无论他对于一个领域多么重要,都不应该被发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造福人类,背离了这个目的,怎样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再看第二点,这个错误更明显。假如,克隆进行到中间环节,失败了。这就预示着一个生命的终结,那有谁承担责任呢克隆说:不关我事。有一句话这么说:“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一个生命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不管谁伤害了生命都是违法的。如果是自然生产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母体的体质原因而造成的生命终结属于自然死亡,可是克隆是个实验,是一种非自然的行为,出了人命就必须受到制裁。

克隆人存在更重要的障碍其实是伦理。克隆会导致伦理的混乱。这点首先体现在家庭关系上,比如,克隆人降生了,怎么看待它在家庭中的身份……从医学角度,它是被克隆者的孪生兄弟(姐妹),可又有一个奇怪的出世。而且克隆会引起社会的恐慌,“我是不是被克隆了”,“我会不会被另一个我取代”,“其他地方是不是还有一个我”……将成为人们头顶悬着的一把剑,时时刻刻存在,这一点又和科学的初衷背离。克隆会造成社会的相似化,如果克隆人被接受,难以避免这样的结果,每个人都是高鼻梁,双眼皮,天生就很聪明……这会造成基因的单调,不利于进化。那么再细想一下,这样是不是剥夺了那些因为没有这些优良基因而没有被选上作为人的“候选者”的权利,即破坏了平等原则。还有,如果克隆人是为了救另外一个人,是不是触犯了法律,在道德上也说不通。

任何技术都是把双刃剑,只有知其利弊,作出决断才能少犯错误,人类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点评】本文开宗明义,即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克隆人。接着从一些人主张克隆人的观点说起,再次表明反对克隆人,然后逐层深入、有条不紊地分析为什么要反对克隆人,并对赞成克隆人的观点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论证充分透彻,有理有据,破立结合,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