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2012年高考作文之分类审题解读(一)

2012年全国 17套高考试题中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外,全部为典型的材料作文。下面以部分 2012年高考作文为例,分类讲解各种题型作文的审题技法。

第一部分:材料作文审题技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对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本身内涵的挖掘、对材料后面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以及对相关要求的准确理解。

1.故事型材料

此类材料可以叙述一个故事的梗概或一则含意深刻的寓言,可以描述一个生活场景或特殊细节,也可以是多则材料。共同特点是该篇作文的所要提取的隐含信息或者立意就在这则故事的题旨中。

【真题回放】

( 2012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该作文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审读:

①弘扬时代正气,彰显精神素养。船工无意间的行为体现了做人的本质。修船工在刷漆过程中是无意间补上漏洞的,这在修船工来说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而这个小小的举动则体现了船工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从这个角度,考生可以写“职业道德”、“人格素养”、“职责”、“品质”等。也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和“礼”,道家的“淡泊情怀”等。

②富有辨证色彩。这道作文题目体现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船工的一个小举动挽救了船主儿子的生命,从而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莫以善小而不为”,细节体现精神,小处表现品质。作文可以从“细节与成败”、“小与大”等角度入手。

③多向思维,全面思考。面对考题,大多数考生只关注了船工的品质,其实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当船主的儿子获救后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相比于当下社会那些得到别人帮助而反诬的行为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考生也可以写“知恩图报”、“感恩”等话题。

④关注现实生活,体现价值引领。进入新时代,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利益,任何事向“钱”看,而这段材料中的两个人物抛开了世俗的金钱,一切以道德为规范,以品质为准则,展示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无意间顺手做的一件好事,却避免了大灾难,告诉我们顺手时,请不吝善举,这种行为对于社会上的那种“金钱至上”思想是无形的批判。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批评社会上违背道德的行为,正反论证,表现正确价值取向。

【范文欣赏】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他这个漆工在刷完漆之后又补上了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报酬,更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必须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秦王未遂而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正是陷入绝境的张良依然保持了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而当今社会,因何 18位路人会面对受伤的 2岁小悦悦而见死不救,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 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上,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熠熠生辉。

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流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为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的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道德定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有改动)

【名师点评】

作者从职业道德角度审题入手,切合题意,而且选材典型新鲜,对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提出个人见解,名相张良、吴斌师傅、吴玉兰老师的正面事例, 18位路人对小悦悦见死不救的反面事例,正反对比,同时能从材料入手,联系职业道德,凸显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样一个论点。引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更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作为一篇临场发挥的作文,审题角度准确,写作思路清晰,材料分析到位,已属不易。

2.论述型材料

此类材料是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文字,往往选取关于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名言警句或生活感悟等内容。一般侧重于寓含某种人生哲理,重点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对考生的价值观起一定的引领作用。

【真题回放】

2012年高考广东省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她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刚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的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对此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首先是紧扣材料,弄清事件事理的关系。第一则材料中汤因比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第二则材料中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强调“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联系是有关“时代”的选择,“他愿意”、“你愿意”、“她宁可”都表明材料中人物对自己生活时代的关注,实际上是对自己和生活环境的关注。弄清楚两则材料的交汇点关系是审题立意的重要一步。

②其次,从芜杂的材料中快速确定立意的方向,可以通过抓关键句法提炼。本次材料的关键句是居里夫人在信中的的总结“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这句饱含生活哲理的话。还可以从事物的因果联系提炼,汤因比、涵娜、伊雷娜都表明自己愿意生活的时代,暗示自己当前的生活时代不够理想或不好,面对这样的生活理念和态度,材料借助居里夫人的话得出最后结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材料的这个结论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是对汤因比、涵娜、伊雷娜观点的否定,这里的关键词当然是“每一个时期”、“有趣”、“有用”、“生活”,由此不难得出材料的情感意向——不管环境如何,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

③提炼观点。可从以下方面立意: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我价值;人生的价值的体现与时代环境的关系;什么样的时代都有精彩的人生;做时代生活的主人等。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时期)好”,也就是说,考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飞向未来,或者“活在当下”,只要能写出“某时代特征以及时代魅力”,那么文章的立意就完成了。

【范文欣赏】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地用一支笔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的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时代,在最不适合的时代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发现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有改动)

【名师点评】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 19世纪的狄更斯和 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作文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温馨提醒:请您接下来阅读 2012年高考作文之分类审题解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