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模式
句模式
段模式
系统设置
更多按钮
网址切换
保存状态
用户反馈
页面收藏
-AA+
谁来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说:“我相信今后 5年或者 10年,会有更多的做得很好的青年科学家回来,而其中有一些人便会做出世界级、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寄希望于“千人计划”拿诺贝尔奖,我不大相信。拿了也不说明问题。

50年代归国的那一拨人中,不乏绝顶聪明,毕业于一流名校的人。他们没拿奖。回国以后,没有了思想碰撞的环境,没有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很快从科研的前沿主流中消退。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贡献比拿过奖的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搞自然科学的大部分来自这拨人。他们的仪器自己从螺钉做起,学生从大学生教起,往往带起来一个学科。比如谢家麟带起了粒子加速器,徐光宪带起了稀土。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掺钆液闪研制,也沾了徐光宪的光。他们没拿奖,是因为没有金字塔,没人给他们帮忙。

千人计划当然都是牛人。不过,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是三十多岁。有几个三十多岁的千人?三十多岁能在美国当正教授的,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多半还舍不得回来。就算回来了,倘若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也不会比五十年代的那拨人强到哪里去。因此,最重要的是环境。当然现在国内的环境跟五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不排除拿个把奖。那又怎么样?印度和巴基斯坦历史上都是出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也常说,他拿诺贝尔奖的时候还是中国籍。可惜的是大家常忘记,老把它当成美国拿的奖。

大家希望看到的,其实是中国科研牛得不行,此伏彼起,不停地拿奖。这需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个学科都有一个金字塔,下一层成百上千的牛人,才能撑出塔尖的几个奖来。等千人计划变成万人计划、百万人计划,大概能撑一些学科起来。

在大亚湾实验刚启动的时候,人手严重短缺,国内没几个懂中微子实验的,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我们就到处踅摸,楞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而加速器实验的候选人才就不少。想了好久才明白,做加速器实验而又愿回来的,多半是我们正负电子撞机实验培养出来的人。国外招博后,多半还是要专业对口的,出去了还是做加速器实验。而中微子实验以前国内没有基础,也就没有人。现在我们也不怎么踅摸了,先得跟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比一比,按能力一视同仁,水平高一大截,就给高一大截的待遇。

几年前大亚湾实验在威海开研讨会,请上海交大的季向东教授做了个讲座。季教授的开场白那是相当地煽情。他说,看到下面一张张年轻求知的面孔,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十年前在日本做讲座的时候,那时候日本人刚刚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小柴昌俊还没拿奖,下面坐的也是一排排年轻的面孔。

靠着神冈实验和超级神冈实验,小柴带起了一大帮一流的中微子物理学家,成为中微子研究的老大。没有日本人,一个会议显然就不像一流的国际会议。这才是我们的梦想。十年前在日本发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搬到中国来。这不是按“个”引进人才的问题,我们要的是一大帮,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一大帮。前不久碰到韩国 RENO中微子实验的人,吃饭时问他们实验有几个研究生,回答说总共有三个。我打心里笑出来,大亚湾培养的博士、博士后、在读研究生,超过四十了,韩国人凭什么跟我们竞争?他们先拿到了数据,分析不出结果来,落在我们后面,一点都不冤。

小时候听过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引进的只是种子。我们需要一些好的种子,自己种菜,这样拿到的奖才有底气,才不象印度巴基斯坦的奖那样昙花一现。